上周末,在田野间被这些红的、蓝的、绿的、紫的小果果圈了粉。江南的这些小精灵似乎出现的有点早,北方八九月份才能看到。
第一次遇见是在美丽的万仙山,当时也是被五颜六色的果实所吸引,然而却在采集时,瞬间改变了我对它的看法。碰了一下就能粘着你,仔细一瞅,全身长满了刺,是那种一下就能扎近肉中的倒钩刺。根本不可亵玩焉!后来再遇见也就不想取样压标本了,远观就好。
最是这扎一下的深刻,看一眼盾状着生的叶柄,确认过的倒钩刺,才令我们难忘!
早些日子统计《药典》中需要做叶表观的品种时,再一次发现了它。此刻遇见自然有些激动,拿出相机拍上几张,然后剪取三两枝压标本、显微观察,皮肉之苦也就顾不上了。
查资料时发现它有许多别名,比如刺犁头、贯叶蓼、蛇倒退,蛇不过等,唯独“蛇倒退”吸引了我,难道蛇都怕它?接着顺腾摸瓜看到了网上流传的一则故事,大概意思说“有位农夫砍柴时被毒蛇咬伤,不久后昏死。就在家人准备将其埋葬时,遇见了游方郎中。郎中望闻问切一番,随手一把草药,捣碎敷在咬伤处,不一会农夫苏醒过来。最后农夫扛着自己棺材板回去了。草药没名,为了让后人知道就称‘扛板归’,传着传着就有了‘杠板归’这个名字。”原来蛇怕之物竟然能解蛇之毒!
龚廷贤《万病回春》中记载“蛇咬伤……又宜扛板归不拘多少。其药四五月生,至九月,见霜即无叶,尖青如犁头尖样,藤有小刺,有子圆黑如睛,味酸;用藤叶捣汁,酒调,随量服之,用渣搭伤处立愈。”
赵学敏说:“治臌胀、水肿,痞积,黄白疸,疟疾久不愈,鱼口便毒,跌打,一切毒蛇伤。”
15版《中国药典》收载其干燥地上部分入药“酸,微寒。归肺、膀胱经。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止咳。用于咽喉肿痛,肺热咳嗽,小儿顿咳,水肿尿少,湿热泻痢,湿疹,疖肿,蛇虫咬伤。”
当朋友圈问及这是花还是果时,内心犹豫了一下,不确定的回答说是花。直到第二天去解剖了一些小果果才完全明白。
黑色有光泽球形瘦果,才是杠板归真正的果,只是它长大后就藏在深蓝色肉质的花被片中。那么杠板归的花你有见过吗?
花很小,我的设备拍出来的片子,略微能看到里面白色的雄蕊。授粉后绿色的花被片开始闭合孕育果实,随着时间绿色的花被片变色、增厚,才有你看到的绚丽多彩的小果果。
杠板归亦是显微练手品种,自然忍不住做了起来。
(1)本品茎横切面:表皮为1列细胞。皮层薄,为3~5列细胞。中柱鞘纤维束连续成环,细胞壁厚,木化。韧皮部老茎具韧皮纤维,壁厚,木化。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管大,单个或3~5个成群。髓部细胞大,有时成空腔。老茎皮层、韧皮部、射线及髓部可见多数草酸钙簇晶,嫩茎则少见或无。老茎的表皮和皮层细胞含红棕色物。
4×10茎横切
10×10茎横切刚好切到茎上的刺,由表皮薄壁细胞组成,So皮刺Or茎刺,一目了然!
10×10茎横切表皮,皮层,维管柱
10×10茎横切髓薄壁细胞中有簇晶
40×10茎横切拼接图
40×10茎横切1列表皮细胞、1列皮下细胞、3列皮层细胞、中柱鞘纤维束连续成环
40×10茎横切木质部导管
40×10茎横切簇晶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不规则多角形,垂周壁近平直或微弯曲。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不等式。主脉和叶缘疏生由多列斜方形或长方形细胞组成的钩状剌。叶肉细胞含草酸钙簇晶,直径17~62μm。
10×10叶下表面一个个表皮细胞像不像泡沫拼接垫
40×10叶下表面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不等式
40×10叶下表面叶肉细胞中的簇晶
40×10叶上表面上表皮细胞不规则多角形,垂周壁近平直或微弯曲。
最后,确认过倒钩刺,你是杠板归!写到这,被扎过手还微微泛疼,你是否也被扎过呢?
本草安同学写点小文,攒些散碎银两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ouerhuana.com/hehcd/4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