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免费订阅!!
璧良渚文化直径32.5cm
为圆盘状,肉大于好(中国圆孔称为“好”,其余部分称为“肉”)的器物。璧是古代“六器”之一,是一种礼器。这个璧受黄褐色沁,打磨规整,厚度1.5cm,边沿阴刻回纹四组和飞鸟两只。是目前所知刻有鸟纹的良渚玉璧中最大的一件。
璧的细部良渚文化
玉璧的细部,边沿阴刻回纹及飞鸟纹。
环良渚文化直径15.5cm
玉环布满黄黑色沁,表面光滑润泽,厚薄不均,自然天成,十分古朴。
琮良渚文化高43cm
琮是一种外方、内圆、中空的柱形器,外壁的四角通常以横槽划分成若干节。这种廋长形的琮是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
琮良渚文化高40.3cm
史前玉琮很少见黄色者,多为深绿色或黑褐色,颜色较深。《周礼》载“黄琮礼地”,不知该书作者真的见过黄琮还是出于巧合。
琮东周高3cm
东周墓葬中很少出土玉琮,出土的寥寥数件大多刻有花纹。这个玉琮体积较小,可能是新石器时代制品,四周刻卷云纹则是东周时期加琢的。
圭战国时期高22cm
“圭”是“六瑞”之首,自汉代以来一直受到考证周代礼制之儒家的重视,玉圭和石圭均见出土于东周墓葬,这个玉圭呈青黄色,布满谷纹。
牙璋公元前20世纪—公元前16世纪高33.5cm
玉色墨绿,色浆光润,“牙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而出土于的牙璋全是新石器时代的制品。牙璋是新石器时代使用地域最广的玉器,但它在周代扮演什么角色,至今未完全明确。
琥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10世纪长6.7cm
这个琥是一个平板状饰配。太多数学者相信“琥”是虎形器物,但由于“六器”(璧、琮、圭、璋、琥、璜)中其他五器都是几何形,所以也有学者怀疑“琥”并不是动物形。
璜良渚文化长10cm
璜为半璧形。良渚文化的人把璜用作项链的一部分,这个璜左右两边的小孔作穿绳用。它用,明亮而带斑纹的黄玉制成,明显不同于用来制作璧和琮的暗色玉,可见当时的人为了佩戴,采用了多种颜色的玉料。
玉刀良渚文化长34cm
周身布满白色沁的刀上共有四个钻孔,三个从前向后钻,另一个从后向前钻,这是新石器时代玉刀的特征,刀刃没有使用痕迹。现大多数学者认为新石器时代的玉刀是仪仗用器。
玉斧良渚文化高12.5cm
玉质呈灰黑色,打磨光亮,其上的圆孔是用以连接木质手柄的,通常是用于绳子将木柄紧紧的捆在玉斧上。
玉戈公元前12世纪高35cm
这一玉戈制作于商代晚期,那是的工匠开始注意器物的美观性,于是在戈上刻菱纹,在手柄处刻直线纹,目的是为了装饰。
铜内玉戈公元前12世纪长33.4cm
“内”是手柄,商代的青铜铸造技术发达,玉戈配上铜柄,是当时的一个创新品种。这个戈的青铜手柄是一条夔龙。
牙璧公元前20世纪—公元前15世纪直径13cm
史前玉器,用途不明。它们的生产和制作意图至今仍然是神秘的。
四灵环东汉直径15.6cm
有的礼器只在道教仪式中的使用,这一雕刻着四灵纹的玉环就是其中之一。玉环刀法细腻,线条流畅,为汉玉中之精品。
玉镯良渚文化直径7.6cm
在远古时代,佩戴手镯不一定是为了装饰,良渚文化的人可能把玉镯当作护身符。
鸟形佩公元前12世纪高3.8cm
与鹦鹉片状相比,它更接近圆雕。
高冠鹦鹉形佩公元前12世纪高9cm
高冠鹦鹉侧面,冠部阴刻很多直线,正面和背面都刻了回纹。玉色纯净,几乎没有杂质。佩的表面遗有朱砂。虽然与上面这只鸟形佩都是商代典型的饰物,但它们的做工和风格完全不同。
虎南宋或更晚长11.9cm
虎头方扁,嘴微张似突,前足外伸并排,全身多处见灰白色沁。此玉虎长11.9厘米,尺寸较大,这在宋代的动物玉雕中是少见的。
狗13世纪长7.6cm
黄玉质地,狗吻前突,狗头伏于前伸的双爪上。额头上有三条深深的刻痕,是金元时期动物玉雕的一个特征。
子母狗13世纪长6.4cm
青玉质,母狗转手回望,目光坚定,小狗仰首回应母亲,母狗右前爪搭在小狗的身上,呈呵护状,神态唯妙唯肖。除了在大狗尾部雕可细密的毛外,其他地方刀工简练有力,代表了南宋至元代的过渡风格。
铜鎏金镶玉衣扣16世纪长6.8cm
这个玉衣扣上刻着肩负莲叶的童子,寓意“连生贵子”,可见它是一个女用饰物。女用玉衣扣传世不多,所以这件明中期的饰物十分珍贵。
穿花龙圆形饰16世纪直径11cm
这个圆形透雕玉饰,设计精巧、工艺精湛,穿于花卉间的游龙呈多层次,雕工精细,繁而不乱。其背后有四对牛鼻穿孔,说明它是一个镶嵌饰件。这种镂空玉牌传世很多,主题纹饰及形状、大小多种多样。
龙首螭纹带钩18世纪长9.8cm
清代的带钩已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文人雅士把玩之物,而非实用器,故钩首和钩身的螭之间的空间缩小,钩身的螭雕得很高。这个带钩雕琢精细,纹饰繁复,加之玉质洁白细腻,更显精美。
螭纹带扣16世纪长11.2cm
带扣由带钩演变而来,盛行于元明清。带扣的两部分分别嵌于腰带之两端,一端为钩首,一端有穿孔,正好配套。这副带扣玉质白润,各刻一条螭龙,图案精美,刀工犀利。
发簪17世纪长21cm
发簪头部置一辟邪,有翼又有角。
花囊道光时期高7.5cm
根据《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道光帝曾拿出白玉囊一件,命工匠在其口上刻“慎德堂制”,可见这个花囊是御用的。
花囊细部道光时期
花囊的顶部,刻“慎德堂制”。
耳杯西汉长15cm
青玉质地,器底刻篆书“木”字。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耳杯,有的刻“君幸食”铭,可见耳杯在汉代既可作食器,又可作酒器。
凤鸟云纹角形杯13-14世纪高12.1cm
此角杯造型优美,杯把是向上翻卷的变形凤尾,杯身上部刻繁密的云纹,下部刻凤鸟纹,刻工精细,玉质莹润。
兽面云纹杯13-14世纪高6.3cm
杯身纹饰分三层,最上层为回纹,中段兽面云纹为主题纹饰,底端为蕉叶纹,刻工精细,沁色自然。
卮式杯连盖16-17世纪高10.8cm
“卮”是汉代酒器,明代已不用,明代晚期流行用玉仿制古代食器酒器充作阵设赏玩之物,这件器物就是一个代表。
龙把杯16-17世纪高9.1cm
明代晚期仿古玉器盛行,这个龙把杯就是以漆器中的卮为蓝本而制成,只不过卮的柄多为环柄。杯身装饰谷纹及龙纹。杯足是三种动物——象、虎、兔。杯柄缠绕一只螭龙,整体给人一种威严的感觉。
怪兽龙把杯17世纪高13cm
怪物龙把杯由角形衍变而来,杯底作怪物张口状,托住了整个杯子,杯柄作龙形。这个杯子的观赏性可能多于实用。
爵杯17世纪高8cm
此杯造型乃仿西周时期的饮酒器,青铜爵前边倒酒的一端称为“流”,另一端称为“尾”,而这只玉杯只有“流”没有“尾”,可见匠人别出心裁之处。
褐斑白玉碗13世纪直径10.3cm
白玉碗。碗口微微外翻,碗足外撇,整个碗璧上分布着星星点点的褐斑,乃玉料含有其他矿物,与同时期江西景德镇的褐彩青白瓷有异曲同工之妙。
高足杯15—16世纪高10.9cm
明永乐、宣德时期的瓷高足杯非常著名,有青花。祭红、甜白等各个品种,而玉高足杯则不多见。
童子龙把海水纹杯12-13世纪长11.6cm
此杯两耳的样式各不相同,一为龙耳,一为童子耳。龙四脚紧抓杯璧,腰身微曲,似正蓄力待跃,童子五官清晰,衣纹飘逸,杯身刻海水纹。这是宋玉中少见的非仿古造型,让人爱不释手。杯底刻“水宝”款。
螭把寿字杯16世纪长14.6cm
杯有三个螭龙把,螭龙身躯弯曲弧度很大,给人动态的感觉。玉质白润,刻工精巧而有力,是明代玉器的精品。
双耳杯16-17世纪长11cm
这个双耳杯乃仿宋造型,杯身布满乳丁凸起,双耳大而端庄。
仙鹤缠枝花杯16-17世纪长19.5cm
杯身四周满布缠枝花,花丛中还隐藏着仙鹤,雕刻精美,惟妙惟肖,是明代玉器中的精品。
痕都斯坦式玉碗年—年直径16.3cm
“痕都斯坦”即今天的北印度地区,乾隆时期是莫卧儿帝国属地。此碗用羊脂白玉制成,乃玉材中最精最好者。碗口外翻,深腹,碗侧刻精细的良苕叶和花蕾形把手,是典型痕都斯坦风格。由于痕都斯坦玉器精工华丽,乾隆皇帝尤其喜爱,曾令匠人仿其风格制造了许多玉器。
菊瓣纹盖碗(连托盘)年—年碗直径14.3cm盘直径26cm
碗、碗盖及托盘均以菊瓣纹装饰,盏纽纹饰繁密,层次分明,碗璧薄而规整,是中国生产薄璧玉碗的一个尝试。
梨形八仙纹执壶嘉靖时期高23cm
执壶两面刻八仙纹,寓意吉祥,整器抛光亮泽,是明代玉器的重要特征之一。该壶很可能是在道教仪式中使用的。
翡翠执壶19世纪高12cm
壶身满雕缠枝牡丹,雍容华贵,翠绿斑如影如幻,好像天空掠过的浮云。
天禄永昌瓶乾隆时期高17.2cm
瓶口刻“乾隆年制”,器底刻“天禄永昌”。瓶身下部的瑞兽称为“天禄”有角有翼,头似牛而有须,象征吉祥美好,但现实中并没有这种动物。瓶身由上至下雕如意云头纹、蕉叶纹、寿字纹。纹饰繁复华丽,瑞兽敦实有力,色浆润泽,十分精美。
双龙戏珠梅瓶18世纪高19.5cm
元明时期多见瓷质梅瓶,这个清代玉梅瓶乃仿当时造型,极罕见。口沿下部一圈如意云头纹,主题纹饰是双龙戏珠,一条龙在云火中翻腾,另一条在海浪中跳跃,高浮雕形式把两条龙表现得灵活灵现。
仙鹤觚形瓶年—年高21.5cm
花瓣形瓶身上下共雕有八只神态各异的仙鹤,口中皆衔宝物,寓意吉祥高寿。
安和象耳瓶乾隆时期高25.7cm
瓶身刻鹌鹑与禾稻,寓意平安和谐,左右两个对称的象耳,乃仿青铜器上的铺首。
双鱼瓶18世纪高16.3cm
双鱼嘴朝上似跃跳跃,鱼鳞、鱼鳍及鱼身边的水浪都雕刻得精细入微,这种瓶着重于它的观赏性和吉祥寓意。
佛手香熏17世纪高10.9cm
佛手是一种气味清香的实果,清代流行制作各种材质的佛手作为摆设,体现优雅之气。这种白玉佛手,玉质肥润,做工精美,堪称精品中的精品。
龙纹四管瓶年—年高14.3cm
器形独特,器盖顶部雕一龙,双耳也为龙首耳,瓶身的纹饰分为两层,下层为“寿”字纹,整件器物的装饰几近繁琐,这是乾隆玉器的明显著特征。
镂空莲纹花熏(连托盘)18世纪碗直径11cm盘直径13cm
精美的镂空花熏,巧夺天工,令人赏心悦目。
提梁花篮香熏18世纪高8.5cm
花篮大口深腹,用于放干花。口沿一圈镂雕花卉,腹部刻线浮雕花卉。花篮造型优美,做工精致,最绝的是提梁可以提起或放下,这说明当时的制玉技术有了巨大突破。
渔樵耕读香筒乾隆时期高21cm
全器镂空,雍容华贵,主题图案是渔樵耕读图,上刻御制诗一首,内容与主题图案相配,歌颂渔夫和樵夫宁静而幸福的生活。御制诗如后:
不教篾舫换柴扉,团聚常看妇子围。桤岸系船群晒网,盘餐喜有鳜鱼肥。山头薪负过溪滨,担卖无过左近邻。何必道中讴且读,报妻终不学吴人。
连花花插18世纪长33cm
莲花花瓣翻卷自然,四周缠绕数个莲蓬,器底两根尚未长成的莲藕,正好托起莲花。莲花、莲藕十分逼真,仿生制作自然景物的花插是將花园引入室内的一种艺术。
活环海棠式水仙盆年—年长19cm
墨绿玉质,整个盆呈四瓣,两侧有对称的象耳,四足乃兽足,兽目圆睁,威武庄严。盆中部环绕一圈仿青铜器的夔龙纹,给这个水仙花盆增添了阳刚之气。
八鹅形盒18世纪直径36.2cm
玉色淡青,造型独特,直径36.2cm,十分大,完全由一块玉料雕成。八鹅动态各异,有的展翅,有的俯首,有的回望,流连于相互缠绕的枝蔓中,其技艺之精湛无部令人惊叹与折服。
桃形盖盒18世纪长16.5cm
整器呈桃形,周边刻桃叶和枝,桃叶翻卷似风正吹过,盒的上下两部分由交叉的枝条相连,使盆开启时像个贝壳,这一设计十分新颖特别。
菱形盖盒年—年长16.3cm
这种菱形盒是从一种叫"方胜"的首饰演变出来的,是古时放在妇女梳妆台上盛放胭脂或香粉的。盒内分隔成四部分,可放四种不同的化妆品。盒盏呈一朵盛开的花,令人爱不释手。
鹅形盖盒年—年长9cm
鹅回首平视,憨态可爱,鹅冠为红玛瑙,鹅眼睛是镶上去的黑玻璃,鹅身上羽毛雕刻清晰精细,体现出乾隆时期玉器刻工的高超水平。
三足帽座19世纪高24cm
帽座是用来安放朝冠的。清代各级官员分别戴不同顶子的朝冠,所以从朝冠上便能看出官位的等级,而帽座即为展示朝冠而设。这个帽座造型独特,雕琢纹饰精美,本身就是一个美轮美奂的工艺品。
玉链双瓶18世纪高13.3cm
由一块玉料雕出一对盖瓶及两层连锁活环,是清代尤其是乾隆时工匠的绝活。这对瓶上雕龙纹,瓶盖也为两条龙。两条玉链一条系瓶盖上,一条系瓶身上以作悬挂之用。
荷叶研滴13世纪长10.5cm
此研滴由羊脂白玉制成,玉质洁白无暇,温润平滑,研滴主体是一张大荷叶,叶边翻卷自然,如同正被微风吹拂,四周还有几片小荷叶和一个莲蓬,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是文人士大夫最喜爱的花卉之一,荷花荷叶于是成了文人用具的常见主题。
辟邪研滴16世纪长15.5cm
明代末期的玉器工匠较多喜欢随心所欲的发挥,这个砚滴就是一个明显例子,这个辟邪长得像蟾蜍,但有角有翼,还有一条叉卷曲的尾巴,可见当时的工匠并不拘泥于有的固定形式。
御仙花纹印泥盒16世纪直径6.3cm
印泥盒的盒低及盒底都雕刻着像荔枝的果实,这种纹饰是由御仙花演变而来的。
臂搁(两件)16—17世纪高14.7cm
两个臂搁一个由带黑斑的绿玉制成,上刻三条螭龙在云海中翻腾,另一个由白玉制成,刻着梅花,两者都抛光强烈,这是明代玉器的一个显著特征。
臂搁背面(两件)16—17世纪高14.7cm
背面铭文:
(左)龙章璀灿绕腕腾辉松雪蔷藏
(右)坚石润兮比圣德焕其炳兮昭龙文
玉马首汉代青玉马首,刻线硬朗流畅,马嘴微启,双目圆睁,似在低头鸣叫,生动传神。该玉马首虽有损伤,艺术感染力依然令人震撼。这件马首的形制与汉代的陶马很相似,但作为玉雕来说却是独一无二的。
四童子笔搁16—17世纪长9cm
四个童子神态可爱,头上有一到四个发髻,他们之间身手互相搭在一起,正好形成搁笔的地方,此件玉质洁白莹润,造型可爱。
山水人物插屏18世纪高19.3cm
此插屏两面都雕刻着山水人物,屏上表现的山、松树、亭子、小桥、人物、水面,层次各不相同,凹凸错落,立体感极强。
山水人物笔筒乾隆时期高17.5cm
筒外侧布满连续的浮雕山水,山林中隐藏着小屋和亭子,屋前还有精巧的人物,童子牵马跟随主人,一幅深山访友的图景展现于眼前,充满文人气息。
孔雀镇纸(一对)年—年高11.5cm
镇纸整个为竹节形,上面雕刻着高浮雕形式的竹叶、灵芝和孔雀。一只刻着雄孔雀,一只刻雌孔雀,放在一起正好两两相望。
瑞兽16世纪长7.6cm
器物多处受红褐色沁,独角兽身上的火焰状和鳞状纹饰,不见于宋元的动物玉雕。明中晚期多见异兽造型,太多来自神话传说。
子母猴18世纪高17.5cm
大猴端坐,双手持多个寿桃,小猴于母猴膝下抢最大的寿桃,神态生动。
狮18世纪长11cm
狮子两眼深藏,大鼻子,四足巨大,卷曲的尾部似翻卷的海浪,看起来无疑是仙境中的神狮。
大狮小狮18世纪长8.5cm
大狮神态严肃,口微张,两前爪抱住镂空的球。小狮爬在母亲背上玩耍,顽皮可爱。大狮小狮谐音“太狮少狮”,太师和少师都是古时高官,清代不设这职衔。但“太师少师”在民间已成了高官的代名词。
卧牛18世纪长38.5cm
这个玉牛是由一大块墨玉雕成。牛卧在地上休息,两眼圆瞪远视,若有所思。刀工洗练流畅,将牛刻花稳健有力。
羊年—年长9.9cm
从弯曲而大的羊角和长长的胡须看出这可能是只老羊,羊的右前腿坚立,其他三足蜷曲于身下,形态独特,在存世的动物玉雕中少见。
达摩年—年高12cm
人物两耳上的大耳环和背后的草帽,表明他是达摩。他左手持花,衣袖飘逸,衣纹流畅,整器无论玉质还是刻工都堪称一流。
西王母年—年高13cm
西王母手持灵芝,站在观赏石上,她的坐骑凤凰立于其身边,这种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形象反映了人们希望接近神灵的美好愿望。
武将(七政宝之一)18世纪高11.7cm
武将为(佛教)七政宝之一,其他六宝为:宝轮、宝象、宝马、宝珠、玉女和财神。武将左手持盾,盾上饰兽面,右手持剑举过头顶,面部表情庄正威严。
持荷童子18世纪长5.8cm
此童子脑门光溜,有眀末阵老莲所画大头娃娃的韵味,童子趴于地上,左手持荷,似在玩耍,寓意吉祥幸福。手持荷花但头发没刻出来,是清代玉制童子所持有。
牧童放牛18世纪长8cm
这件玉雕上的童子正努力爬上宽大的牛背。童子左手拿着草帽,右手牵着系于牛鼻的绳子。整个造型生动质朴
瓢形洗16世纪长12cm
“瓢”是把葫芦剖开做成的器物。晚明阵继儒称这类器物为杯,但它的用途可能是供文人用的研滴,此器玉质润白,侧面雕刻出枝叶,富有文人气息。
灵芝如意约年长33.5cm
玉色墨绿,色浆润泽。“如意”流行于清代,象征着吉祥如意。此件如意全身浮雕灵芝纹,纹饰繁复华丽,乃典型的乾隆做工。
研屏年—年长17.5cm
镶于木框架中的玉片为网格底,山水人物图案皆高浮雕形式,刻工精细,人物树石自然生动,充满生活气息。
红玉髓双桃水盛年—年长11.2cm
这个水盛首先引人注意的是它血红色的颜色。双桃外雕枝叶,叶片卷曲自然,生动逼真。
藓纹玛瑙环西汉直径8.8cm
这件玛瑙的颜色黄黑相同,给人一种斑驳的神秘之美。
玛瑙杯12世纪直径10.1cm
这个杯呈淡黄色带少许红色沁,质地透明。口沿刻一圈连珠纹,腹部刻坚直的凹槽似菊花瓣,杯柄弯曲线条优美,这样的宋代精品实不多见。
玛瑙碗托乾隆时期直径13cm
这件玛瑙呈淡黄棕色,器璧薄而规整,器形独特而稳重,极富文人气息。
玛瑙莲花花插年—年长15.2cm
这个花插以深浅不同的灰色雕出莲叶、莲花和一只小鸭子,色彩丰富、雕刻流畅、造型优美,是一见实用性、观赏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作品。
玛瑙双猴山子年—年高10.5cm
这个玛瑙山子又是一件成功的巧雕作品,料子的中部有一块白褐色的地方,工匠巧妙地利用它掏了个洞并雕出两只猴子,洞外有松树、灵芝等植物,整个山子做工十分精细。
玛瑙双獾年—年长6.5cm
工匠利用这块玛瑙料颜色不均的特性,雕出了两只不同颜色的獾,一只为青白色,一只为红棕色。双獾谐音“欢欢”,寓意这男女结合幸福美满。
玛瑙瓜形洗年—年长13.3cm
这是一件巧雕作品,主体部分的瓜呈淡黄色,绿色部分正好雕成了枝和叶,当工匠面对这块玛瑙料时想到这样去利用它的杂色,真是匠心独具。洗上的枝叶弯曲自然,叶脉清晰,十分逼真,可见乾隆时制玉水平之高。
方解石九螭水盂18世纪直径16.5cm
方解石呈黄色,晶莹剔透,外壁刻高浮雕螭龙九条,螭龙健状有力,姿态好像是正紧紧扒住器璧,欲往水盂里跃,匠人的刀法可谓生动传神。
青金石鸳鸯18世纪长10cm
这块青金石呈宝石蓝色,鸳鸯口衔荷叶两两相对,寓意和谐美满。
水晶菊纹罐年—年高8.2cm
水晶罐晶莹剔透,做工精细,是乾隆时期所制的痕都斯坦式器皿,花蕾式双耳就是痕都斯坦玉器的典型风格。
仿汉器饰年—年高8.3cm
这件仿汉器饰可活动,顶刻“大清乾隆仿古”,纹饰繁复,刀工流畅而细腻,表现出乾隆时制玉技艺的高超。
双管瓶年—年高20cm
双管瓶正面是两只高浮雕的瑞兽,张开双翼跃跃欲飞。乾隆喜欢命工匠制作新奇的工艺品,包括玉器,瓷器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把制玉技术又提高一步。
双管瓶细部年—年
这是双管瓶的底部,刻“大清乾隆仿古”。
兽面纹出戟方壶年—年高26.5cm
这个器物乃仿青铜器中的“壶”,瓶身呈倒梯形、出戟,有两个对称的铺首耳。瓶身刻饕餮纹及蕉叶纹。这个瓶玉质白润,做工精细。
双龙璜17世纪长12.8cm
璜通常为半璧形,这个璜的缺口较小,两个对称的龙首离得很近。
龙首觹16—17世纪长11cm
这个龙饰的造型很有意思,像天空中的一轮弯月,龙身上刻满了整齐的回纹。
鱼形佩公元前年—公元前年长11cm
鱼形佩是商代之物。
夔龙纹戚18世纪高15.3cm
戚是早在周期就出现的礼器,当时青铜戚很多,这件玉戚就是仿青铜器而制成。戚像斧,但两边有牙,供捆绑手柄之用。这个玉戚的两边刻变形鸟纹,中央纹饰分三层,第一层是云纹,中间是两条对称的夔龙,下部是变形蕉叶纹,装饰繁复是清代玉器的显著特征之一。
刀年—年长43cm
这刀企图模仿玉戈,玉匠又多花了精神在近刀柄处刻了一道铭文。
星宿纹圭年—年高25cm
制造这件圭的匠人不懂星宿的位置,圭上的圆点和直线,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组合。
翁仲年—年高19.5cm
形制较大,应是19世纪后的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