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傈僳族栽种和使用麻的历史比较长,古代傈僳族获取衣物的方式与生产方式关系密切。由于迪庆傈僳族历史上的生产方式主要是狩猎和农耕,因此决定了傈僳族服饰的形式。清朝文献对维西傈僳族服饰有比较详细的描述:“男挽髻戴簪,编茅草为璎珞缀于发端,黄铜勒束额,耳带铜环,常衣杂以麻布棉布织,皮色尚黑,袴及膝,衣齐膝,臁裹白布。出入常佩利刀,妇挽发束箍,耳带大环,领盘衣,系裙曳袴。男女常跣足。”这是关于对迪庆地区傈僳族服饰最早的描述。
由于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迪庆傈僳族服饰有了很大的变化。现代逐渐演变为尼那服饰和依美服饰。尼那和依美是傈僳语中两个地域,依美指维西县小维西以北澜沧江两岸,尼那则指维西县河江桥以南的永春河流域。由于两个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交往的民族不尽相同,演变而来的傈僳民族服饰也各有千秋,和而不同。依美服饰以澜沧江流域的叶枝、康普地区为主要代表。男子头戴黑色羊毡帽,身着白色麻布长衫,腰系织花腰带,脚穿藏式高统生牛皮鞋。羊毡帽上常佩有孔雀羽、山鸡翎,胸坠磨光打白的野猪弯牙,少年胸前则会佩带猴爪、海贝之类的装饰物。女子头戴尖帽,帽上装饰有洁白圆润的砗磲贝,衣着右衽短褂,千褶短裙,裙及膝下,小腿缠绕棉布绑腿,傈僳语称“起赫”,脚穿棉布鞋。
尼那服饰以红、白、黑色调为主,男女皆缠10余尺长的黑色头帕,男子穿白底细黑纹麻布右衽衣裳,腰系红色织花腰带,穿黑色或青色筒裤,裤脚宽大及膝下,膝下缠绕白色棉布绑腿至足踝,脚穿草鞋或布鞋。女子头帕上佩有齐眉银叶或珍珠垂帘,耳戴铜环或者饰有绿松石、红玉的银制耳环,衣着红色或者黑色坎肩,傈僳语称“瞥勒独”,系织花腰带,下穿长裙,裙外面再系刺绣围腰,裙裾及踝,脚穿布鞋。
迪庆各个地区的傈僳族服饰虽然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但清代以来喜穿裙子、喜戴耳环的基本面貌始终没有改变。傈僳族爱美的精神在迪庆傈僳族服饰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迪庆地区的傈僳族无论男女几乎每人都有一个精致的绣花口袋,傈僳语称为“腊表”,腊表和花腰带是迪庆傈僳族服饰中个性鲜明的部分。迪庆傈僳族还很喜欢海贝、珊瑚、绿松石、珍珠、金、银等首饰,体现华丽气质。
迪庆傈僳族具有宽阔的文化兼容胸怀,在靠近藏族、纳西族、白族地区的傈僳族的服饰上有所体现。比如德钦县拖顶、霞若两个乡的傈僳族,除穿傈僳服饰外,还很喜欢穿戴藏族服饰,香格里拉县上江乡的傈僳族,则常常穿着纳西族服装出入和耕作,傈僳族服饰也融合了周边民族服饰中的优秀元素,因而呈现出华丽实用的特点。
(文章转自香格里拉网)
※小编
※监制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ouerhuana.com/hehcd/4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