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增长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担负着开放“窗口”、经济引擎、辐射带动和改革示范等重要使命。三大区域各自发挥着自身特色,彼此竞合相连,从地理空间上看,构成了一个共筑发展的稳固“铁三角”。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年,各地“强信心、拼经济”的号角已经吹响,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增长极如何拼经济、开新局?全国两会期间,新民晚报、现代快报、北京青年报、深圳特区报联动响应,邀请来自三大区域的代表委员,共话发展,共谋未来。长三角互学互享推动区域产业新合作曹阿民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学院副院长“在全国一盘棋的背景下,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区域可以互学、互鉴、互享,优势资源互相导入,跳出本区域的‘圈’,形成区域与区域的合作,最终达到更高层面、更广范围的一体化发展。”上海科学院副院长曹阿民委员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不断走深走实,长三角正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一体化,既是推动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科技创新更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诉求。为促进科创一体化,年8月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骨干科研机构,共同发起成立长三角科研院所联盟,旨在共同构建促进区域科创一体化新平台。长三角科研院所联盟成员大会曹阿民委员建议,推动长三角地区形成区域层面定位分工合理、资源协同互补的良好格局,以大项目为牵引,用具体动作推动实际联合。以联盟成员单位为基础,瞄准应用技术研究,实施长三角科技创新联合攻关专项,强化长三角区域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同时,聚焦区域内重点产业与龙头企业,定期梳理、凝练产业共性需求与企业技术痛点,形成需求清单,集成联盟成员单位技术、人才、项目等优势资源,打通产业链、创新链信息资源壁垒,联合打造面向长三角的“技术研发+人才培育+中试孵化”的“长科创”资源平台。陈卫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谈及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协作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代表认为,需要更多政策支持和更具体的落地方案推动,建议国家层面推动两大区域协作发展。陈卫代表介绍,年,无锡开展长三角—粤港澳(无锡)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建设,旨在把无锡打造为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战略节点,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一年多来,无锡在贯彻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同时,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深化与粤港澳互利合作,跨区域产业创新合作取得新成效。无锡高新区太湖湾科创城陈卫代表建议,国家层面对长三角—粤港澳(无锡)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建设工作给予更大力度指导和支持,推动建立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两大区域多层面、常态化合作机制,加大区域对接合作力度,鼓励地方开展先行先试,积极探索跨区域合作的实施路径;建议在重点领域推动一批重点合作事项,推动两地高校、科研机构跨区域协同协作,开展重大科技联合攻关,合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组织产业链、供应链深度对接,联合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京津冀互联互通构建区域合作新格局连玉明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连玉明委员提出了一个“数字京津冀”的概念。他认为,面对未来数字新时代,推进京津冀数字经济发展,是适应区域竞争新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迎接产业革命新机遇的必然选择,将成为京津冀产业协同的战略制高点。同时,还要进一步构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全国多个区域的数字合作机制,借助数字化技术推动形成区域合作新格局。《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要探索建设数字贸易港。连玉明委员认为,这是将数据要素开放流动推向新高度的重要尝试。他提出,在新的发展环境下,要充分发挥中关村引领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继续推进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建设,构建跨区域科技创新园区链,促进形成上下游联动、分工合理的数字产业带和产业集群,把京津冀打造成为基于创新资源、产业优势和实际需求的数字经济协同创新共同体。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连玉明委员强调,数字京津冀首先是要推进京津冀高水平互联互通,打造开放包容的合作模式,共享发展新机会、合作新红利。更加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构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全国多个区域的数字合作机制,通过数字化创造更多利益契合点、合作增长点、共赢新亮点,推动形成区域数字合作格局,促进共同发展。钟章队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路通才能事通。多年来,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委员十分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ouerhuana.com/hehcd/9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