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与道教
(选自《拥抱大海》,作者:苏庆兴)
黎族作为中国56个民族其中一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它是否存在宗教,即是否有宗教信仰?它的这一宗教形制是否为道教的一部分,或者说是道教的一个支系?这样的课题至今仍然没有人正式提出,而且还存在一定意义上的是与非的争议。因此,我们完全有必要将其视为一个举足轻重的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从几个方面寻找到确凿的事实根据来证实,并阐明和确立我们的理论观点。“宗教是把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幻想地反映为超人间、超自然的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的社会体系。”这是当代中国宗教学者对于宗教的一个尝试性却也是共同性的定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宗教的构成必须具备两种因素、四个层次,这两种因素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包括宗教的思想观念和感情体验这两个层次,外在因素则为宗教的行为活动和组织制度这两个层次。若进一步剖析,我们还可以发现其内在因素即宗教意识,其外在因素即宗教形体。在整个宗教体系中,宗教的思想观念是其核心所在处在最深的层次:它亦包括宗教的情感和体验:处于中层的为宗教的崇拜行为和信仰活动,处于最外层的是宗教的各种组织形式和与组织形式相配套的管理制度。
依据据上面所述,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事例,对号人座地把黎族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信仰和崇拜活动拿来与宗教所给予的定义进行对照,以求得到证实。例一:自然崇拜1.天鬼崇拜。人们认为天象的变化无常都是天鬼所为,天鬼一旦发怒、会使人脚肿腰痛等,也会使农作物生长不良。每当人或农作物出现这些现象时,人们就会备上一只猪或一头牛,请与鬼打交道的娘母或道公举行祭祀活动。2.山鬼崇拜。种山兰是黎族原始的农业生产活动。由于是在山上种植,因而认为这种生产是受山鬼的管辖,人们从选地到砍山、烧山和下种,不同的程序都要祭祀一番。杀鸡祭山鬼,然后做鸡卜,请求山鬼允许选择地址;砍山烧山时祭祀和占卜;下种后请山鬼看护山兰稻,防御飞禽走兽的侵害。
3.水鬼崇拜。水鬼有水浮鬼、水串鬼、落水鬼、水谷鬼等。凡是过河或到河里游泳,认为遇上水鬼,就会被它弄至溺水丧命。命大不死的,也会生病。家里有人溺水的,就要拿出一只鸡请道公来祭鬼方能痊愈。有的地区的人先备好一条头巾、一双手镯、男女服装各套,然后请道公到河边祭鬼。
4.雷公崇拜。雷公是代天执法和行刑之神。雷公一方面能窥视一切人间事,谁做好事谁做坏事,谁有涵养谁没有道德,它都一目了然,所以凡是没有道德和做坏事的人都会受到雷公的惩罚。有时候雷公分不出青红皂白,只要触犯了它,轻则患上疟疾病,重则被击毙。雷公鬼(天神)威力强大无比,黎族人对雷公十分敬畏和崇拜。
5.树崇拜。黎族村庄周围大都种有密密麻麻的刺竹,村中间或村口一般都有不少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大树,这些树上都挂有锣或鼓,人们谁也不能随便用刀砍伐,也不准攀登或用来拴牛,设在树下面的“鬼台”等神位更不能乱摸乱移。村里的大树木都成了人们崇拜的神树。例二:黎族人最古老的也是独一无二的“查鬼”方法—“问蛋,即病人的家人请道公(最早时应该是巫师,汉族道教传来之后才变为道公)到家里来“查鬼”。道公将半碗米倒人准备好的竹箕里,烧一根香插在米上,然后念起祭语:“蛋鲜蛋嫩。我要祭得对,我要猜得对。你动鸡头、摇鸡身……”道公念完这段相当于序言的开头话后,将一根绑有鸡蛋的细绳系在一支筷子的尾端,一手提高筷子,一手从下面轻轻托起鸡蛋,接着一边念起祭语一边抓几粒米撒在鸡蛋上,如果米粒不能稳落于鸡蛋上就说明病人没有大碍,只是一般的病情,去看一下医生就行;如果有三二粒米稳落于鸡蛋上就说明有问题,就有必要问清是哪个鬼作祟,是猴鬼、无头鬼,还是其他什么鬼,如果问完其他鬼名后还没看到鸡蛋动的话,道公就会问到“暗路鬼”,鸡蛋动起的话,道公就会继续追问:“是你就横着摇动、直着摇动,摇如月圆,摇过花边碗,摇过竹箕面,摇如牛踩田,摇如马踏山……”鸡蛋会随着道公的话语摇摆,过一会儿,道公才说:“如果是你们就请立即停下坐稳,让病人减轻痛苦,订好日子才祭你们......”
驱赶“暗路鬼”得备好一只小黑狗、一只母鸡、锅、碗、刀、香支、宝纸、酒水、米饭等们然后选择太阳落山时分,由道公带三至五人到村外人迹罕至的地方。在路上遇到熟人不能打招呼、不能讲话,人家打招呼也不能理睬,否则失效。在村外找好地方后,用石头垒起一个“三足灶”,拾些干柴用来烧开水,然后设置三茶五酒,烧上三根香,插在最前面的地上,道公先举行“祭生”仪式:“请到你们鬼母、鬼女、鬼姊、鬼妹(暗路鬼被认为都是女鬼),听到呼唤就来,有请不辞,普救众生....”.道公边说边“拨碑”(掷棱形木块),三碑为一回合,等鬼们到来,,道公续说:“既然你们来了,就坐在一旁吃烟酒槟榔,不要多嘴多舌,等我们弄熟鸡狗再答谢你们......”这个举动叫“祭生”,祭生后才能杀鸡杀狗,煮熟鸡狗后才开始“祭熟”。这个举动是再烧上三根香,加上五碗饭。道公再次致祭词:“今夜请你们来,是与你们求理求情,为某病者赎头赎身,赎魂赎命,你们吃饱喝醉就回你们的路,十年不要近,九年不要回,除去人的病痛,保人平安,世人才颂扬你们......”道公边祭边“拨碑",弄几个回合之后才收场。
例三:黎族人葬礼的全过程
1.梳洗。必须用桔子叶泡的水给死者抹洗干净,接着用梳子梳头,穿上新的衣、裤鞋、袜。女人要给她穿上筒裙(旧时还要给妇女围上头巾)。梳洗的目的是祖先父母鬼们认为他(她)身上干净整齐,以便容易进入祖先父母鬼的家园(墓地)。这一做法来自于基督教。
2.“秘鬼"(黎语,送死人之意)。主持仪式的道公念:“你得病,你得死,你倒身,你倒头,你命遭,你勿怨,你勿哀;去做客,去好笑,去得乐!”接着念:“洗得白,洗得嫩,洗得好看,洗得端庄,梳得平、梳得齐,梳得清、梳得亮,谁洗你,某某人洗你,某某人梳你.....属于死者家里的晚辈都要按道公提供的这些祭语念过一遍。
3.入棺。入棺前有二项准备工作,一是用桔子叶泡过的水将棺材洗过一遍,包两个“红包”(多少不限,但要双数)分别放在棺材的头尾两处,然后盖上棺盖板;二是开棺盖。开棺盖前,请来外家亲戚(死者的大小舅,,没有大小舅的话就请大小舅的儿子或孙子),主人站在棺材的头部,亲戚站在棺材的尾部,一齐打开棺盖板,各取将里边的红包,主人问亲戚对棺材是否满意,如果满意就可以人棺了。
人们将棺材抬入大厅,由主人的直系亲属和信得过的朋友或乡村的长老操作。用四张白纸,将其中三张长势割开为六张头尾齐贴一张,左右各贴二张,剩下的一张在中间横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七星”。将宝纸一叠或三或七或九张(以单数为准),从棺尾至棺头阶梯式的叠压,直至七或九叠就行了。铺上一张约九尺长的双面白布(黎族手工织的麻被)作为草席,用一大叠三至五厘米厚的宝纸放在棺头当枕头。这时,将尸体抬起轻轻放进棺材,将右至左、从头到尾盖回,再铺上七至九张单面的白布(黎族手工织的麻被)当被子。
4.“问钱”。问钱是盖棺前的重要环节。问钱不妥是绝对不能盖棺的。问钱就是先把一只铜锣面朝天置于地上,由主人的儿子或侄儿用手母指和食指抓住两个并合在一起的铜钱,蹲坐于铜锣旁边,等到道公念到祭语“呀吗!”的时候就往锣面上丢下铜钱,铜钱分出各一面的话就说明问钱成功,如果同一面的话就说明不成功。问钱的形式基本相同,但内容有所不同,念的祭语也不同,因此要一项一项落实。
问穿着。穿衣服、裤子和鞋袜。道公祭语:“你今天,你得病,你得痛,你得死;你倒身,你落头,你命遭,你合受;你勿怨,你勿哀;你去做客,去好笑,支好乐,去合祖、去合公。我问钱,钱问你,钱生花,钱生纹,钱分函,钱分拉(函、拉,黎语,黑与白之意);你不生气,不恼怒,不卡壳;穿得好,穿得清,你分函,你分拉,呀媚琶(媚琶,黎语,即父母之意)呀吗!”念到这时,抓铜钱的人立即将铜钱丢进锣里,一反一正就行,否则要重来,直到问妥为止。
问金戒子、耳环、手镯、花头巾。重复上述祭语:“你...我问戒子,问手镯,向花头巾,戴得对,戴得好,你给函,你给拉,呀媚琶呀吗!”
问席被。又重复上述祭语:“你今天....我问席,铺得对,我问被,盖得好,你给函,你给拉,呀媚琶呀吗!
问认领。就问那一位祖先父母鬼来认领死者。重复上述祭语:“你今天去合祖,去合先,去跟公,去跟婆,哪位公受领,某公认领,是你认,你给函,你给拉,呀媚琶呀吗!
问谁承接,即谁捧香炉。还是重复上述祭语:“你今天……谁承接,谁捧香炉,某人捧,捧得对,捧得好,你给函,你给拉,呀媚琶呀吗!”
这个事项完毕就进行盖棺事宜了。
5.出棺。(未完待续)
。
作者简介
苏庆兴,男,黎族,中共党员,海南省三亚市人,年4月出生,海南作家协会会员。海南省委党校和复且大学联办的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学历,曾任海南省三亚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工作之余,主要从事黎族文化研究、政协统战理论研究和歌词创作。论文集《不是侨乡也能打侨牌》、文集《拥抱大海》《岁月留下的痕迹》,主编论文集《黄道婆的三亚解读》、《三亚的光荣与使命》和民歌集《三亚黎族民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