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江大河》里面,雷东宝带领小雷家村的父老乡亲们发家致富,每个老人领到了养老金,小孩子免费上学,全村人衣食无忧,活脱脱就是一座现实世界里的乌托邦。
雷东宝敢想敢干,是敢于吃第一只螃蟹的勇闯干将。
当初,小雷家村是穷得响叮当的光棍村,小雷家村的女孩纷纷外嫁他乡,就是为了逃避这块穷山恶水,而小雷家村的青壮年劳力娶不到媳妇,整天游手好闲,不学无术。
雷东宝退伍回乡后,被老书记委以重任,他大手一挥,小雷家村沉寂许久的荒废砖窑,重新焕发活力,烟囱冒出来的黑烟,就是财源滚滚的象征标志。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
自此,小雷家村相继涌现出砖厂、预制板厂以及建筑工程队,而电线厂和铜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这让周边的村庄艳羡不已,也让梁溪市晋陵县所属砖厂和电线厂心生嫉妒。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市场形势变幻莫测,随着时间的流逝,小雷家村的集体企业,也迎来了激流险滩,真可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一、雷霆公司的渊源:清理三角债
年,整个国家的经济形势一触即发,喷薄而出。
在电视剧中,雷东宝的母亲前往淮西乡和晋陵县的商店门市抢购物资,就是当时通货膨胀、物价闯关的缩影。
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很多新生事物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在价格双轨制下,出现了以批条子拿指标倒买倒卖为生的“倒爷”群体。
他们以计划经济体制内的价格拿到物资,再以市场经济行情的价格卖出去,从中获得高额差价。
小雷家村的电线厂开足马力生产,奈何原材料紧缺,雷东宝只能前往安云省省城,寻求小舅子宋运辉的帮助。
虞山卿是宋运辉在安云大学的宿舍室友,头脑机灵,他当时已经游走于“倒爷”群体的边缘,于是向雷东宝举荐了一位校外的“倒爷”,以解燃眉之急。
这便是当时的社会现状,做实体制造的企业主,求爷爷告奶奶,吃政策饭的“倒爷”,赚得盘满钵满。
在这样的情况下,实体制造企业严重依赖下游的原材料供应链,以高昂的市场价格拿到原材料,再以计划价格对外销售成品,形成了一种严苛的价格剪刀差。
如此一来,实体制造企业的经营青黄不接,入不敷出,难以为继。
一方面,是拿不到供销门市的全额货款,杨巡开办的扬子街电器市场,代理小雷家村的登峰牌电线,长年拖欠货款,拒不偿还。
另一方面,为了维持小雷家村的劳保福利,雷东宝必须带领大家,让小雷家村的集体企业高负荷运转,由于资金链紧张,也只得拖欠下游原材料供应商的钱。
因此,三角债就这么诞生了,长此以往,形成了恶性循环,雷东宝被晋陵县副县长约谈,清收三角债,焦头烂额。
雷霆公司,恰恰就是为了规避三角债风险应运而生的平替企业,可谓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二、雷霆公司的出路:全民所有制
当年,雷东宝带领小雷家村包产到组分田到户,解放了农村极度落后的生产力,是农业经济领域的改革,由此成为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雏形。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如今,小雷家村的集体企业,因为负债问题,被晋陵县副县长一路追讨,躲得团团转。
淮西乡乡长楚中天滋扰生事,以行政干预手段,扰乱小雷家村集体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
奈何这些企业都是小雷家村集体所有,时刻接受淮西乡和晋陵县的监管,债务问题一日不解决,雷东宝的脑袋就像被马蜂蛰了一样,嗡嗡作响。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于是,雷东宝再次大手一挥,将村集体所有企业,改制成为全体村民所有企业,虽然是换汤不换药,却实现了村民自治,逃脱了淮西乡和晋陵县的行政干预。
改制后的全体村民所有企业,是工业经济领域的一次大胆创新,它在本质上是一家集资公司,取名叫雷霆公司。
雷霆公司一上手,便桩桩生意获利,成为了现代股份制企业的雏形。
雷霆公司面向小雷家村全体村民募集股本金,雷东宝出资20万元占有10%股份,史红伟、雷正明、雷士根和雷忠富四个骨干出资每人出资10万元,总共占有20%股份。
而剩余的70%股份,其中的20%股份平分给了四眼、四宝和老五等一些中层管理人员,还有技术工程师也是雨露均沾,另外的50%股份均摊到小雷家村全村的男女老少,一视同仁。
这样的大手笔一挥,雷东宝为雷霆公司一共募集到两百万元资金,这样一家全民所有制企业,就再也没有淮西乡和晋陵县什么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