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猴耳环 > 猴耳环禁忌 > 正文 > 正文

魅力怒江怒族文化有哪些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0/2 18:57:03

怒族是中国人口较少、使用语种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怒江傈僳自治州、贡山独龙族自治州、福贡县、泸水县及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州,此外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及西藏察隅县也有少量的怒族分布,怒族是该族的自称,另外还有“怒苏”、“阿怒”、“阿龙”等自称,后统称为怒族。

怒族是一个民族文化色彩郁浓的民族,下面让小编在这里给您介绍一下具有特色的怒族文化。

一:语言文化

怒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自己的文字,怒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长期和傈僳族相处,怒族人民普遍通晓傈僳语。

二:服饰文化

怒族男女服饰多为麻布质地,怒族男子服饰风格古朴素雅,用青布或白布包头,与傈僳族相似,传统服饰为交领麻布长衣,内穿对襟紧身汗衫,外穿敞襟宽胸长衫,长衫无纽扣,衣襟边钉贝壳作装饰,下身穿普通裤。

怒族妇女穿麻布做成的右衽短装,下装为麻布长裙,喜在衣裙上镶坠花边,在胸前佩带彩色珠子串成的项圈,有的妇女用珊瑚、玛瑙、贝壳、银币等串成漂亮的头饰或胸饰,耳戴垂肩的大铜环,头戴用彩珠连串的珠珠帽,怒语称“卢批靠”,胸前挂彩色串珠,怒语称“夏委”和用海贝制作的一块圆形装饰品“勒呗”,装饰品的多少贵贱象征佩戴者的身份和经济状况,喜戴铜耳环。

怒族人喜挎自己缝制刺绣的怒包装饰并盛物,一般先用白色麻布缝出一个长方形口袋,然后用长度相同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彩色布条,按一定的排列顺序逐一缝制在白麻布口袋的上半部和两边,并在中间用红、黑两色线锈上三行对称均匀的横条纹,尾部垂两条一尺多长的红布条,背带上也用红、黑色的线绣上各种花纹,一个色彩鲜艳、美观实用的怒族花挎包就做成了。

三:居住文化

怒族的房屋为干栏式,多依山而建,主要分木板房和竹篾房两种,贡山地区的怒族多住木板房或半土墙半木房,这种房子比较宽大,一般是垛圆木为墙,屋顶覆盖薄石板,石板约一尺见方,由屋檐铺起,第一块平铺,第二块压着第一块的上边,第三块压着第二块的上边……一直覆盖到屋脊,福贡怒族都住竹篾房,这种房子较为矮小,多用竹篾笆做外墙和隔墙,用木板或石板覆顶,这两种房屋一般都为两层,楼上又多分成两间,外间待客,并设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铁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炊饮之用,内间为卧室兼储藏室,楼下存放农具杂物或关牲畜,楼板用木板或竹篾席制成,铺设于架在斜坡地上的许多木桩上即可,这些木桩和房柱,如同千百只脚一样,支撑着整个房屋,因此,人们常常将这种房屋称为“千脚落地的房子”。

四:酒文化

怒族同胞喜欢饮酒,也擅酿酒,怒族的酒主要有“咕嘟酒”、“浊酒”和高梁酒等,“咕嘟酒”用“咕嘟饭”(用玉米面和荞子面制成,似年糕)酿制,其做法是将咕嘟饭晾凉,拌上酒曲装入竹篾箩里捂好,几天后发出酒味,或渗出酒液即改装在罐子里,密封十几天就成了,吃时先用笊篱过滤,再兑上一点开水或冷开水,加一点蜂蜜或甜味剂,稍加酝酿,即可饮用,这种酒香甜醇厚,是怒族酒中的上品,既可解渴,又有滋补健身之功效。

酒是怒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饮料,更是他们待客的必需品,贵客光临,必以酒相待,他们的饮酒方式一般是边饮边聊,在比较欢快热闹的场合,不论男女老少,如果将某人视为知己时,便要与他喝“同心酒”,即两人腮贴腮,嘴挨嘴,一手搂肩,一手同端酒碗,仰面同饮,一饮而尽,置身于这种情深意浓的场景,即使是平日滴酒不沾的人,也难以推脱,因为只有喝了这同心酒,你才算怒家人的真正朋友!

五:艺术文化

怒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年初,发现了怒族古代绘画——洞穴壁画和崖画,洞穴壁画画在碧江县一岩洞的洞穴壁上,上有七幅图画,画中图形清晰可辨,如太阳、鱼鸟、牛马等,以红色颜料作画,笔画简练,线条粗犷、形象生动,在一些石壁上也有这类崖壁画,据学者们推测,此画属史前的原始绘画艺术,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怒族是一个喜爱歌舞的民族,其舞蹈内容十分丰富,大部分为模拟动物的活动形象,如猴舞、鸡舞、喜鹊舞、鸟王舞等,也有表现生活场景和反映生产活动的,如锅庄舞、洗衣舞、秋收舞、割麦舞等,此外还有琵琶舞、脚跟舞等,舞蹈动作粗犷豪放,敏捷有力,节奏鲜明,无论是喜庆还是悲伤,怒族人民都能用歌舞来表达真挚的思想感情。

六:石文化

石头在怒族的饮食文化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怒族家庭家家户户架在火塘上的“石三脚”,磨面用的石磨,用来舂谷子、舂玉米煸、舂核桃面用的石锥,打核桃的“打核桃石”,垫在打核桃石下的“得杜”,用手拷打核桃用的“龙打”,在饮食文化中也有许多与石头有关的食品,如石板烤粑粑,石烤粑粑中还有一种,把鹅卵石在火灰中烧滚烫后,把和好的面均匀地摊在石头上,把烫石包在其间,放在烫灰里,里有滚烫的石头,包有滚热的火灰,用不了多久,耙耙就已烤熟,还有石面板、石茶几等等,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物品或用具,如石斧、石刀、石锤、石碓、打火用石火镰、过去划地界的界石、山上标明方位用的“石标”,玩游戏时的“龙巴洛”。

七:饮食文化

怒族的主食是玉米,兼食大米、荞麦、大小麦、天仙米、小米等,肉食主要有猪、鸡、牛、羊、鱼及猎获的野味,蔬菜有青菜、白菜、南瓜、萝卜、芋头、洋芋、红薯、洋丝瓜及各种采集之物,佐料有辣椒、葱、姜、野花椒、蒜等,甜食以蜂蜜、蔗糖为主,水果有甜桔、柿、黄果、桃、李、梨及芭蕉等。

怒族加工粮食的工具主要是木碓,其主要烹饪技艺为煮、蒸、烧、炸、烙、爆等,他们的特色饮食主要有以下几种:乳猪、“侠辣”、“巩辣”、肉拌饭、包谷砂干饭及稀饭、“龙布拉快”、漆油茶、琵琶肉、咕嘟饭、扁米饭、红烧硕鼠、漆油炖鸡、炸蜂蛹、蜂蜜糯米粥、麻子豆腐、树花菜、泡梨水、烤茶、火爆包谷花等,其中的一些食品还属药膳,有很高的保健价值。

八:传统节日文化

怒族的年节叫“炉瑟”,意思就是“新年”或“岁首”,在每年农历的正月时过,腊月二十九,村寨里的每家每户都要清扫庭院,扫去火塘里的积灰,并把这些陈垢倒在离家很远的地方,表示送旧迎新,然后,人们采来青松枝插在自家的大梁和中柱上,并在地上铺很多松针,以此来象征四季常青、新年吉祥。在这一天,村寨还要举行隆重的祭谷神活动。

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届时,以各村寨为单位悬着有钟乳石的山洞为仙女洞,人们纷纷带上祭祀用品前去祭祀们怒族,延续三天,节庆活动包括祭祀仙女洞并迎接圣水、歌舞求福、体育竞技等。

吉佳姆节是怒族最热闹的节日,吉佳姆。怒语译意,是过年之意,节期在每年秋收之后,一般要过15天,日里,村村寨寨烤酒杀猪,歌舞通宵达旦,在节日期间,又以杀年猪后的头一天为节日最欢乐的一天,这一天,姑娘们打扮一新,身着绣有花边的衣裙,佩戴站用珊瑚、玛瑙、贝壳、银币串成的胸饰,小伙子们也全身新装,手持琵琶,曲调不断反复,曲意不断增加,人们伴随琴声翩翩起舞,屋里的老人们也趁酒兴大唱《酒歌》,祝福后代幸福成长。

“如密期”即“开春节”,怒族的“密期”活动是漫长的与自然界作艰苦斗争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密期”怒语,“密”意为邪,“期”意为洗,合起来意为清洗驱除邪气。“如”即村寨。据传说其起因是:当时,怒族人民由于连续遇到天灾人祸,人们在无法抵御天灾人祸的情况下,便求助于神灵,就用“密期”来消灾避祸,祈求神灵保佑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庭和睦、平安吉祥。又传说每年的3月6日那天,有一种鸟就飞到村寨的核桃树上,唱起动听的鸟语歌,其声调与“如密期”及其相似,故约定3月6日为“如密期”,后来逐步演变为今天的开春节。

怒族是怒江和澜沧江两岸的古老居民,经历千百年的变迁,今天的怒族人民仍然保留着那份质朴、和谐、宁静的生活气息。

注:资料图片来源于网络

乐乐整理编辑

怒族文化简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ouerhuana.com/hehjj/48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猴耳环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