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
01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会写“非、常”两个会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字理识字、动作演示等方法理解“掰、扛”等词,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识记“猴”
1.出示小猴子的图片和词语“小猴子”,指名读,指导读好轻声。
2.指导学生借助形声字结构特点,识记“猴”。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
1.自由读文,明确初读要求。
2.多种形式指导认读会认字。
3.学生自学,了解故事大意。
(1)引导学生圈出小猴子下山走到的地方。
(2)指名交流,板贴词卡。
4.引导学生结合板书和课件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简要说说故事情节。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小猴子的“所见”和“所做”
1.交流小猴子的“所见”,提取信息,积累“又大又多”。
2.交流小猴子的“所做”,提取信息,并学习表示动作的词语“掰、扛”。
3.男女生赛读,读好第一自然段。
四、巩固生字,书写练习。
1.指导书写“非、常”。
2.拍手读儿歌,巩固生字。
五、课堂小结。
02
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位置在单元第四篇,是一篇童话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像小猴子一样,见一样扔一样,要一心一意。最初选课时,只是简单的想选一节靠后的课,试课方便。通过认真地比较筛选,从童心童趣出发,选择了本课。
我的教学设计为本课的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认读生字词,读好多音字“结”,通过找和串联小猴子到过的地方练习说话,学习第一自然段,写好2—4个会写字。
备课过程中特别感谢组内妹妹们的大力支持,教具、课件均给我很大帮助。上完本次教研课,听了一二年级姐妹们真诚的评课,张谦主任对低段教学的几点提醒,对本课又有了新的认识:
一、把握好课时,教学容量要适度,既不能贪多变成满堂灌、一路飞奔,也不能内容太少或过于简单,造成学生吃不饱。
二、重视写字基本功,功在平时,虽然每次上公开课都会提前练字或向书法老师请教,但这恰恰说明了这是薄弱之处,更需加强!重视板书设计,设计巧妙美观的板书是一节好课的点睛之笔,一定要重视!平时就应多参考多动脑筋多尝试,一定会有所收获。
三、教师的语言,特别是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美起来,也要符合学生学段特点。比如低段就应该特别注意语言生动有变化,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
四、重视范读范写。就像低段生字教学的课堂范写一样,课堂范读也是必须的。在本课的执教中,遗憾就是匆忙中没有适时范读。回顾时觉得范读应加在第一自然段的学习结束后,指导朗读时。今后一定加强。
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锻炼了和没有锻炼肯定不一样。也非常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的锻炼机会。从文中可爱的小猴子身上我也得到一些警醒:路再远,不忘初心。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之路每一步都更坚实!
——李晓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