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扫墓。出门前,我问爱人,主食备了什么?爱人答,饺子。其实问的有些多余。到母亲去世止,爱人到我家已二十五年了,稔熟了母亲的饮食习惯——母亲喜欢吃饺子。
扫墓,需些饭菜水果等,母亲不沾酒,但也要带一杯的,雨纷纷的时节里母亲也许需要用它暖暖身子。这天,我的心更像应节的天气那样阴沉湿漉,对母亲的持久思念中又鼓胀起了一股热流……
清明时节,春雨滋青,松柏呈绿。公墓内,空气中浸漫着浓郁的思念之情。母亲墓碑前,爱人对我说,给孩子奶奶写的字送了吧。她习惯称母亲为孩子奶奶。我从贴胸兜里掏出一片纸,慢慢放进燃烧的黄纸堆里,那带字的白纸侧身试了下火的温度,便腾地点燃了自己,随之飘起了一束束火光蓝烟,迟缓地、恋恋不舍地离地升空……那是我写给母亲的一首诗——《我借春风问母亲》。望着阴湿的土地和纷飞着纸灰的天空,我在心里默念起来:
春风来了
轻柔的撩动着内心的思念
母亲的容颜又在眼前
相逢且无言
噢
蓦然想起
母亲已经走了六年
泪下流
心再被穿
哽咽中
我招手引来春风耳语一番
风走了
带去了我的嘱托我的心言……
母亲
您还好吗
善良的春风啊请别失言
定要把问候送到那边……
让我知道母亲有无酷暑与冬寒
让我知道奈河桥那头的人情冷暖
也好让我在梦里与您交流心中有了语言的铺垫
也好让我备把伞备件衣为您遮阳避寒
也好让我把亲人们的惦念温情给您传……
谢谢你春风
如果是那样
我定会还您个长久的叩拜和着一年四季
春夏秋冬的时光为你的善良美丽喝彩
……
愿母亲在天堂的日子过得舒心,过得自在。望着天空低云浮游和黑色的雪片般的纸灰碎屑飘飞,耳边响着低迥深沉的思亲乐曲,心绪便渐渐闪回到过去,想起母亲,想起母亲的日子,想起母亲包的饺子和母亲的一日三餐——那段家境穷蹇时难忘的时光。
俗谚:好吃不过饺子。在记忆中搜索母亲与饺子,储存最多的是母亲包饺子的情形。几棵回过窖的冬白菜,去帮,是老的发黄已显烂相的菜帮,切根,洗净,接下来是切成段儿切成片,再就是剁了,叫剁馅,菜板上堆放着切了的白菜,母亲双手各持一把菜刀,上下交替着剁,看时,竟会觉着是很多刀在挥动,有些眼晕。在一阵当当声响过之后,便停止两手挥动,左右刀相向平放菜板两头,两臂一合且迅速翻动刀面,菜便由下而上翻个成堆儿,再连续剁。如此反复多次细细的块丁状白菜馅便剁好了,加点盐(盐能杀水)稍迟会儿,用干净的白糙布裹实,摁出多余的水分。作用有二,一是饺子好包,二是以免漏水煮坏。然后是和馅程序——白菜馅放盆内再加些盐、用筷子捥一块白白的猪油、倒上酱油和象征性地放几滴香油,搅拌均匀。筷子抄起一点闻了下咸淡,咸了会再剁点白菜,如果淡了就再加点盐,馅就和好了。这之前,母亲和的面已经饧好了。包饺子时,擀皮包馅母亲一个人完成,我们洗净手帮着往高粱杆钉成的锅盖上摆,一圈圈或一行行,摆之前需洒层薄薄的面粉,免得饺子出水沾坏了。母亲包饺子时给人的感觉是双手忙忙快快的。包完以后,要用小饭瓢转起铁锅烧的滚开的水,将饺子下锅,情形胜似赶鸭鹅下水般噗通噗通的。有个妈妈常讲的谜语——那边过来一群鹅,噼里啪啦就跳河。说的就是饺子下锅。饺子入锅先沉底,需不时转搅以防糊锅,开锅后便会漂上来,这说明快熟了……当热气腾腾,香气扑鼻一碗碗胖乎乎的白面饺子端上饭桌时,兄弟姐妹们早已按捺不住诱惑,端起碗便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而母亲呐,则是给你递个饺子拨碗,给他盛碗饺子汤。等到全家人吃完了,母亲才可专心踏实地吃饭,而那时饺子剩的也许没有母亲饭量多了,吃没了以后,一碗饺子汤喝下,母亲就这样结束了我家的饺子宴……
儿时记忆中,我家的一日三餐从做到吃,情形是与上面描述始终一致的,不同的是吃饺子母亲虽累但却舒心——合家一起吃饺子必定是改善生活、享受美餐。
而春夏秋冬循环往复的一日三餐中母亲则更须精打细算才能维持炊烟不断,哪怕菜瓜糊口、汤水果腹。长大成人后我经常想,日子中母亲更是记不清自己哪顿饭吃的是真饱还是真不饱。“饭做少了做饭的挨(挨饿),饭做多了做饭的塞(音一声,强咽的意思)。”母亲常说这句俗语。事实是,那时候有谁家能有饭剩下?何况是缺粮户的我家。
生产队按人口和工分分粮食。工分多的余粮户年人均口粮四百多斤,我家人多劳力少,像其他缺粮户一样吃照顾线,人均口粮三百六十多斤。那时,春荒断粮,并不稀罕。余粮户劳力多生产队活累,人饭量大,家庭主妇稍一粗心,粮食口袋没攥紧就会断顿。缺粮户粮食少则更不用说,刚到开春青草发芽时节,端着瓢盆、提着粮袋借找的多数是他们……而这一行列里则始终没有我家人的身影。母亲把四季的用粮标准按农活轻重、天时长短等分配得细致具体。啥时吃干,啥时吃稀,啥时干稀搭配,啥时一日三餐,啥时一日两餐(冬闲时一日两餐)精准到位。日子中,母亲多年坚持几不:一是不以生粮换熟食,那时,在农村,豆片、豆腐脑、豆腐、饹馇等均可用豆子麦子甚至玉米高粱换,但母亲却绝意避开孩子们乞盼的眼神说,无利不起早,买的不如卖得精,人家把熟的东西送上家门口图什么呀?亏就吃在换字上。二是不以粮食换东西,从不端个碗抱个盆的换生活用品,包括碱面胰子、包括女儿喜欢的红发带、儿子喜欢的小泥人。三是从来不动明天的计划粮份,今天的粮要用一天,绝不用明天的粮额,否则会倒了墙砸了寨子的永远亏空……
缺粮的日子,让母亲过得不缺粮且还有余粮卖。我家年年要卖些小麦、大豆、香油和棉籽油等,换来现金以贴补生活中林林总总的开支。无疑,这都是母亲把着口袋嘴,全家人从牙缝儿节省来的……
一次,一个邻居大妈找到母亲气呼呼地说,我家爷们和我生气耍脾气那,原因是看见你家卖粮,嫌我不会过日子,问为啥人家年年卖余粮,我家却年年不够吃闹饥荒。你评评理,大肚汉一家子,能吃能塞,怨我不会过?弄得母亲哭笑不得,说,我家卖粮你家生气,新鲜了。其实,她家也是缺粮户,断炊缺粮无非是没以定量来安排日子……
有位远房爷爷说,过日子,过日子,饱也好,饿也罢,一天过去就过去了。母亲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以一日三餐来说母亲可以理解,因为人人如此,但真的说母亲一日三餐却肯定是亏了母亲。在她心中,作为顶梁柱的父亲撑家立业压力大不能亏了口食,孩子们长骨头长肉的时候不能饿肚子。“做饭少了做饭的挨”的事于母亲而言是不新鲜的。母亲以自己所谓的一日三餐保证了家庭的三炊不断,力挺了父亲的骨骼脊梁,维持了儿女们生命成长的营养之需。为此母亲的生活乃至生命质量却大大打了折扣。母亲在她的“不知不觉”或“乐此不疲中坚持了多年,直到后来岁月变化过上了不再缺粮的日子。每当回想到此,我便会心中一悸,接下来眼窝湿潮……母亲一年四季手脚不闲炕上地下地操劳,经年累月地愁着做了三餐却不饱三餐,着实令儿女感慨感叹感动。尤其是为人父以后的岁月里,对母亲的理解更是渐深渐浓——母亲的伟大需儿女们去品读一辈子……
几天前网上见一则关于餐饮问题的话题,在粮食意味着什么一栏,多人答,粮食是肥胖赘肉、高糖老化的代名词。令人惊诧,着实感叹世事变迁,乾坤颠倒的巨大反差。粮食——昔日一日三餐不可或缺又令人愁肠百结的绝对主流食材如今已变成了副食、从属、甚至生活累赘了。
母亲,您那里也不缺粮吧?跟您说,世上粮食再不缺,我也一粒不敢糟踏,我怕梦见穷粮日子里您那双忧郁的眼睛……
——写于年6月
作者简介
张国印,河北省遵化市人。河北省作协会员,唐山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新华网》《河北新闻网》《海燕》《唐山文学》《河北日报》《新老年周刊》《唐山劳动日报》《唐山晚报》《燕赵老年报》等多种报刊。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文集《时光岁月记忆》、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国印乡痕》。多篇作品被收入文集。有作品获全国、地方奖。长篇散文《邻居八家》获年度《唐山文学》优秀作品奖。《国印乡痕》被地方档案馆永久收藏。
平台征稿启示
1、投稿邮箱:yanshanshiwen
.